11月7日,2020《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在广州举办,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旅游与休闲研究院副院长刘慧梅发表《身心整体观视角下的休闲与幸福》主旨演讲,全文如下:

 

 

 

尊敬的各位领导,尊敬的各位学者:

 
上午好!
 
首先特别感谢主办方,谢谢你们的信赖和邀请,一方面我倍感荣幸,另一方面,我也诚惶诚恐。如果讲得不恰当的地方,还请大家多多包涵!今天我给大家汇报的题目是《身心整体观视角下的休闲与幸福》。

 

在等待PPT的过程中,我想请大家帮我一个忙,请大家在脑海里描绘一下你们人生当中最幸福的三个场景,可以是发生在过去、发生在现在、也可以是你们期待将来发生的场景。大家想象一下,脑海里描绘一下你生命当中最重要、最幸福的三个场景。我首先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的场景,我心目中最幸福的一个场景,就是我和我的爱人、女儿,三个人一起在西湖苏堤骑自行车,从拱桥下一路骑下来,一路唱歌,春风拂面,头发在风中飘扬。这是我脑海当中最幸福的一个时刻。
 
刚才我分享了我自己最幸福的时刻,我接着分享两个我学生最幸福的时刻。左边这位女学生,她说在阳光明媚的冬日下午,在户外读书,沐浴在阳光下,一边吃甜点,一边享受这种放松的感觉,以及汲取知识,就是她最幸福的时刻。右边这位是一位男同学,他的画虽然不是特别精美,但是他的三个最幸福场景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们大家一起来看,最上面这个是过去已经发生的最幸福时刻,他说我小时候最幸福的时刻是爸爸妈妈牵着我的手一起散步,现在最幸福的时刻是我和女朋友在校园里手牵手散步,将来我最幸福的时刻是我现在的女朋友成为我的爱人,我们一起牵着孩子的手散步。和最亲爱的人牵着手一起散步这样一种日常休闲生活就是他最幸福的时刻。这个问题我问过很多中外学生、中外学者,我们绝大部分幸福时刻是发生在休闲时间和休闲空间进行的一个休闲活动,这不正极好地诠释了休闲与幸福的关系吗?
 
大家可能了解到休闲学科在美国的伊利诺斯大学1948年就有第一个本科,1952年就有第一个硕士点。我们浙江大学在2007年才有了一个硕士和博士点。作为一个学科,我们迟到了半个多世纪。但即使这样,如果没有一个契机、没有学校各级领导的远见,我们这个学科可能还没有成立。这个契机就是2006年杭州世界休闲博览会。休博会从2003年筹备到2006年正式举办,期间杭州市政府和世界休闲组织邀请浙江大学一起来为休博会出谋划策,所以我们学校在2004年成立了浙江大学亚太休闲教育中心。在这个中心基础上,我们于2007年获得了国务院批准的全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的一个休闲学博士点,希望将来有更多学校建立休闲学科。我个人的研究也与休博会密切相关,我2003年至2006年,业余时间加入休博会组委会参与了会议筹备,有机会接触到国内外的,尤其是国际的一些休闲研究,并向一些国际知名休闲学者求学和请教。
 
休闲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我个人的研究也是跨学科的,也是采用综合方法的研究。跨学科是因为需要在休闲哲学和其他的学科当中取得平衡,比如我的一些休闲与幸福的研究,以及休闲与认同、意义和伦理关系研究等等,我一方面要平衡它作为休闲哲学的学科需求,另一方面,为了与国际学者、国际同行交流,也需要采取一些量化和质性的实证研究,才能够更好地跟他们交流和对话。前面提到休闲学是交叉学科,可以从不同学科对休闲现象进行跨学科研究,比如在哲学的统领下,可以涉及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等。今天汇报的题目包括休闲与幸福,休闲与身体两个主题。为什么今天要凸显身心关系,身体的维度?
 
之所以加上休闲与身体主题,就像刚才我们保教授分析了新冠疫情对旅游的影响,是因为我也去反思和分析疫情对休闲带来了的影响之后,发现其中一个影响就是我们很多人,尤其是青少年朋友,他们可能会沉迷于电子休闲、数字休闲。在居家隔离期间,一天到晚刷各种抖音等数字化的虚拟休闲。这意味着我们将来的休闲会发生很大的改变,同时我也担忧我们的身体在未来的休闲中越来越被边缘化。同时由于人工智能,我们机器更加人性化,机器有了情感,我们人则变得机器化。在后人类时代,我们的各种基因编辑技术、克隆技术、虚拟现实、读心术等等,这些所有技术都指向我们人的心灵,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的身体越来越被消解,我想在座的很多人可能会跟我有一样的担忧,甚至恐惧。科学家假设的“缸中之脑”会不会成为现实?我们的身体会不会消失?在将来,在我们的AI技术越来越发展的情况下,我们人类有没有可能成为机器的奴隶?这就是我的担忧,我的恐惧。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今年一个重要的研究议题就是聚焦在身体和身心整体观,所以我的疑问就是“在休闲过程中,身体的位置在哪里?在休闲与幸福的关系中,身体的位置和作用又在哪里?”接下来请大家跟随我一起来回顾一下社会心理学中的休闲与幸福关系以及其中的身心关系。
 
在社会心理学中,幸福与主观幸福感是等同的,因为主观幸福感的提出者迪纳(Diener)教授曾经在一次会议中跟大家解释,他为什么用“主观幸福感”,而没有用“幸福”。他说如果我用“幸福”,大家可能以为我是一个普通的对话,就不会把我的研究作为严肃的学术研究,所以我就创造了“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这个术语。主观幸福感就是积极的情绪越多,消极的情绪越少,以及生活的满足。幸福和幸福感,在我们现代已经跟古时候发生很大的变化,在古希腊,休闲就等同于幸福,所以亚里士多德说“休闲是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但是在二千多年之后的今天,我们却变成需要使用各种方法来证明和论述休闲对幸福的促进作用。纽曼、泰和迪纳三位教授(Newman,Tay &Diener)在2014年为了探究休闲如何促进幸福,分析了363篇文献,发现其中100多篇都应用到各种理论,包括自我决定理论、深度休闲理论等等,但也有200多篇解释休闲与幸福关系的论文当中,没有使用理论。这些理论具体的对应心理机制有掌控(mastery)、意义(meaning)和自主(autonomy)等等。
 
在20多种理论当中,其中以下几种最为重要:1、畅理论。它强调技能和任务难度的匹配;2、心理幸福感的6个维度,自我接纳、良好关系、环境掌控、个人成长、自主、生活目标。这些研究表明在休闲的情景下,我们可以更好地实现这6个维度,6个幸福的要素;3、自我决定理论。是Ryan和Deci2000年提出的,因为在他们看来我们人类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需求,但是只有三种需求是最核心的:自主性、归属感和能力。但实际上在这三个核心的心理需求当中,他们认为最最重要的还是第一个,这可能是我们的文化差异,在他们看来“自主(autonomy)”,即“自我决定”(self-determination),自己可以做自己的决定是最重要的,所以他们用第一个核心需求“自我决定”来命名这个理论。同样的,我们在休闲的场景当中,这三个核心需求能够得到更好的实现,比如我们的休闲是在自由时间里自己选择的行为,我们可以选择到国家公园去徒步,我们也可以选择在酒店旁边早上跑步等等,这就是在休闲过程当中,你的自主性能够得到最好的体现,同时在休闲过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爱和被爱,以及我们能力的提升,因此自我决定理论在休闲研究领域使用比较多;4、心盛幸福。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同样提出积极情绪、沉浸体验、良好关系、意义和自我实现这5个要素。5、在总结他们心理机制的基础上,纽曼等三位教授也同样提出了他们的心理机制模型,那就是DRAMMA幸福模型,即脱离工作-恢复、自主、掌控、意义和归属感;6、除了以上西方学者提出的这些心理机制,我和我的学生使用刚才提到的图片画图法,提炼了6个心理机制,其中一个是放松,另外就是宁静、成就、自主、人际关系和兴趣。
 
我们在把所有不同的理论和心理机制用来解释休闲如何促进幸福的时候,会发现这些主要研究都是强调我们的心,强调我们的精神,我们的身体偶尔会显现一下,比如说我自己模型中“放松”主要是身体,是身体和心理同时放松,强调了身体要素。我认为社会心理学对休闲与幸福的关系,休闲如何促进幸福,已经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可是我觉得我们还不够,还需要继续努力,这就是我今天的话题,我们需要更多的凸显身体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
 
身体在休闲与幸福的作用,就是我今天要强调的一个身心整体观。为什么我用的是身心整体观?其实最初我拟的汇报题目是“休闲与幸福:从离身到具身”,我引用一个现象学的概念“具身”,我们很多学者对此已经有很多的研究和探索,来做我身心整体观一个核心的理论支撑,但就像刚才戴院长说的一样,除了西方哲学比如现象学、欧美哲学、分析哲学他们能够带给我们的理论指导之外,我还想从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吸取智慧,所以我请大家看一下这幅图片,大家应该也比较熟悉,这就是“休”字的象形起源,在甲骨文当中就类似于右边这幅图的形状。我们中国的第一部字典《说文解词》对“休”的解释就是“倚木而休”,它表示的就是在农耕社会,当我们非常辛劳的时候,我们能够倚靠一棵大树进行身体上的休息、放松,所以“休”从词源上就有身体的层面,同时因为能够得到休息,心理也更加愉悦和幸福,所以“休”这个字的起源就包含了身心整体的休闲和幸福关系。
 
幸福,刚才我说了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是一种德性,一种美德。中国人的幸福观最早反映在儒家经典《尚书·洪范》提到的“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我们仔细看一下“五福”当中,其实有“三福”长寿、康宁和考终命都跟身体相关。同时还有我们的心灵,我们的身心康宁,以及我们的美德,所以我们中国人的幸福观有一点是跟古希腊幸福观一样的,就是我们强调德性,强调美德,但是跟他们又不一样的就是我们在这个幸福观里面融入了更多的身体。
 
时间关系,我想用一个例子跟大家再演示一下,我是如何综合应用哲学思辨和社会心理学来探究身心整体观下的休闲与幸福关系。今年我们深度访谈了20多位深度瑜珈休闲爱好者,他们最短的练了两年,最多的练了20年。先简单介绍一下我们的编码,比如她说“瑜珈的体势练习让我学会了如何控制自己的肌肉,控制身体”,我们的编码就是身体控制,她说“我现在练了瑜珈以后,购物的自制力更好,没有练瑜珈之前,我喜欢每天买东买西,买各种没用的东西,但是练了瑜珈之后,我就很少去购物”。这里我们就把它作为一个行为控制。情绪控制、调解情绪:有些人说我练瑜珈之后情绪更好了,我就不对家人发脾气了,比如说我一进家门本来很累、很烦,但是我想到我的角色是妈妈,面对的是孩子,所以我就调整好自己的情绪。
 
这就是我构建的一个以瑜伽为例的一个身心整体视角下的休闲与幸福关系模型图。我们可以看到左边是我们身体的改善,它有专注呼吸,有各种感官、器官变得更加敏锐,还有身体的觉知等等。右边是心,因为有了身心改善,身心一起整体发生了改变。专注呼吸,比如有受访者说“瑜珈是有声音的,自己需要去听呼吸,把呼吸调整好,我的身体就打开了,可以进入一个流动的冥想状态。”“就可以更好的控制食欲,比如我以前特别喜欢吃辛辣的,我练了瑜珈以后可以调整我的胃口、味觉”、“我的听觉更敏锐了,我的视力更好了等等”。
 
我们再看一下改善健康,这里有很多练了瑜珈之后的具体改善,比如说原来有低血压、贫血,现在这些都好了,“我的免疫力也会发生变化,增加我的血液循环”。因为时间关系,我就不一一展开,但是我们会发现,身体的改变带来一个心灵的、精神的改变,最主要的会落实到我们前面的心理机制,与我们的心理机制完全不矛盾。练习瑜伽之后人变得更加自信,也更加能够接纳自己。当个体的情绪更好了,个体就学会了与自我更好相处,这就是人与自我关系的改善。当你改善了自己以后,你也会更好地跟别人相处,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也得到了改变。我们知道人际关系是我们幸福感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哈佛大学为期75年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也是,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我们幸福的重要源泉。因为有了这两个层面改善,所以可以提升各种积极情绪,减少消极情绪,从而达至幸福。这个框架模型解释了身心整体观下休闲与幸福的关系。这里,我特别再强调一点,基于我们中国的古老智慧,在身心关系当中,我们不否认身体的健康,身体的舒适也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和重要因素,我们不仅仅是把身体作为一个体验,一个认知世界的方式,而是也要大方承认身体的健康就包含在身心辩证关系之中。
 
最后的总结,休闲有各种定义,可以是在自由的时间里从事的自由活动,时间、空间、活动是它的物理层面或者身体层面的定义;当我们说休闲是一种意义建构、体验和生活方式,更多是强调休闲心理层面的意义。当我们把休闲的身体和心灵能够很好地作为一个整体时,我们就可以达至幸福。我们身心整体观视角下的休闲与幸福,意味着要关注工作与休闲的平衡,关注科技与人文的平衡,关注物质与精神的平衡,关注身体与心灵的平衡。身心整体观不仅仅满足于精神世界里的徜徉,也不仅仅满足于在身体世界里存活,而是要在身心的共同激荡中实现我们的幸福。休闲既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既是精神的也是物质的,既是行为也是意义,是身心整体观视角下的幸福。
 
衷心祝愿在座所有嘉宾拥有更多的休闲,享受更多高质量的休闲带来的幸福,谢谢!

上一篇:年会丨苏杨:国家公园旅游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关系

下一篇:专题聚焦|旅游研究中的实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