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学刊》2020年度优秀论文

 

《旅游学刊》
2020年度笔谈“火花奖”论文
 

 

《旅游学刊》
2020年度优秀论文作者感言

 

“把论文写在最美祖国大地上,把论文发表在《旅游学刊》上”是我们师生的执念,能够发表并且还被评为年度优秀论文倍感荣幸,也更加意识到一篇好文章的诞生与时代背景密不可分。这篇论文源起“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专题研讨会暨《旅游学刊》第四届青年学者沙龙”的一次邀请发言,会后我们根据发言整理成一篇文章投到学刊,在吴巧红老师和几位审稿人的支持下,经过反复修改最后定稿。没有文旅融合的这个时代背景,这个话题估计不会受到如此关注,没有编辑部和审稿人的不断指导,这篇文章也许完全是另一种呈现。学者的发展离不开时代的需要,论文的成功离不开刊物和审稿人的支持,也许正是因为牢牢把握了这一点,《旅游学刊》才有今天在旅游学人心中的地位。

 

作者代表

张朝枝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

 

欣闻“晒”与“赞”一文获得2020年学刊优秀论文奖,高兴之余,更多地是感谢和感慨。感谢的是这篇小文章以较新的视野,尝试所做的工作,不论是在刊发过程中得到的各位审稿人,各位编辑所付出的无私帮助,还是在评奖过程中获得的肯定和支持。感慨的是,各位同仁面对着理论瓶颈和旅游实践领先于理论的尴尬,我辈尚需加倍努力,为旅游学科的前途与未来分忧解难。期待学科有更多的发展,期待年轻才俊更快地成长。

 

作者代表:

朱竑

广州大学地理科学与遥感学院教授

 

 

十分荣幸能够代表作者团队(左冰老师、蔡舒漫师妹、保继刚老师)发表获奖感言。

能够获奖我们感到很意外,我们猜想,论文能够获奖,是学界前辈们出于对我们开展多次实地调查的鼓励,是前辈们出于“将论文写在中国的大地上”的期许。因此,我们要特别地感谢保继刚老师和广西自治区旅发委给予的宝贵调研机会,也要感谢25名参与阳朔调研的小伙伴们。是你们,将调研中遇到的尴尬、困窘、沮丧、窘迫、无奈变成了论文中的一个个鲜活数据,让研究得以成文。

作为团队成员之一,我数次访问阳朔,几年来参与观察、深入调研,我们见证了阳朔的变化和发展。记得在调研过程中,左老师曾启发我们,“学者需要有中立的视角和思考”。也因此,我们在调研中体悟到数据和数字的差别,在实践中实现了从游客到研究者的成长。

最后的最后,我还要致谢《旅游学刊》为我们青年学人搭建的平台,让我们能够携手共同成长,愿在学术的长路上,以此为基,砥砺深耕,笃行不怠。

 

作者代表:

杨艺

格里菲斯大学博士研究生

 

 

非常荣幸能够获得《旅游学刊》年度优秀论文奖,感谢贵刊编辑老师及奖项评委对本文的认可和厚爱。《旅游学刊》年度优秀论文评选,始终坚持“质量”基础和“战略”导向,公平公正、不拘一格、与时俱进、影响深远,已然成为旅游学科繁荣发展的重要牵引。此项荣誉对我和合作者意义重大,不只是对我们阶段性研究成果的肯定与支持,更是对我们继续携手、深入研究的一种有效激励与鞭策。这次获奖将促使我与合作者在旅游经济研究的道路上持续奋进,从要素禀赋、服务品质、生产效率、结构转型、绿色发展质量等方面进一步细化探索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实践路径,努力为贵刊贡献更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成果。                              

 

 

作者代表:

刘英基

青岛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文化若水,形随境迁,弥漫九州,滋润万物,体柔而力刚。旅游之花,城乡盛开,千姿百态,分外妖娆,然营养来自水土,终要归于水土。文旅融合,理有固然,事为必至。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春景里,问道“绿杨阴里白沙堤”,或许既得当有益,又不乏趣味。衷心感谢《旅游学刊》的奖掖,这个来自学界的奖掖,能够转化为持久的激励。最爱旅游行不足,老骥伏枥自奋蹄。当然,更乐见:长江后浪推前浪,万户新燕啄春泥。

 

作者代表:

马波

青岛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教授

     

非常感谢学刊和学者们对文章的认可,我想用“感恩和致敬”两个词来表达此时此刻的激动心情。一是感恩,感恩我的师门,是他们集思广益的“云会议”,让我有了写作灵感;感恩疫情期间参加实验的被试者们,是他们坚定的支持,让文章得以成型;感恩学刊编辑部和审稿专家,是他们提出的建设性意见让文章更加完善、最终发表。二是致敬,致敬《旅游学刊》创刊35周年,始终坚持“前沿、理性、责任”的宗旨,照亮莘莘学子前行的路。从入学到现在两年多的硕士学习生活,这期间是《旅游学刊》上学识渊博的学者们解答了我一个又一个疑惑,也点燃了我对旅游学研究的热情,更增加了我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自信心。最后,衷心感谢学刊每年一度的学术盛宴,让我们有了学习、交流和成长的平台。

 

作者代表:

成茜

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

 

非常荣幸获得2020年度优秀论文奖。感谢《旅游学刊》及专家评委对我们研究的认可和肯定!本文的撰写得益于孙九霞教授团队近20年来对旅游与乡村议题的持续关注与思考。感谢研究团队每位成员的贡献和付出!团队一直秉持着“扎根田野,持续跟踪,观照现实,构建理论”的学术主张,坚持以深入的田野调查追踪不同区域和不同类型的乡村案例,走过了云、贵、川、渝、藏、新、蒙等西部地区百余个传统村落,致力于探索乡村保护与发展的旅游路径。

旅游发展如何在促进更充分的乡村振兴和构建更平衡的城乡关系中发挥作用是值得关注的现实命题与学术问题。本文旨在抛砖引玉,期待学界更加多元和广泛的讨论。我们将继续在丰厚广袤的乡村田野中躬身笃行,以扎实的研究助力国家战略的有效实施与可持续推进。

最后,祝贺《旅游学刊》创刊35周年!盼未来,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作者代表:

王学基 

宁波大学昂热大学联合学院副教授

 

感谢《旅游学刊》编辑部以及年会会务组全体工作人员!旅游情境下的价值共创是我们一直致力探索的主题。定制化旅游服务是近年颇受市场欢迎的服务模式。我们在研究中发现价值共创并不总是如期而至,价值共毁有可能不期而遇并为企业和游客带来了困扰。为此,我们聚焦“如何从共毁走向共创”这一问题,探讨价值共毁的协同破坏效应以及价值恢复机制。本文能获优秀论文的殊荣,要感谢学刊编辑和审稿专家们提出的宝贵建议,更要感谢专家评委们对本文的推荐。因新冠疫情反复,我们无法亲临现场,但信息技术让我们线上相会交流共创学术价值。在智能技术赋能背景下,我们团队将继续在旅游服务管理领域探索,做有意义、有深度、有创新的研究!

 

作者代表:

谢礼珊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旅游相遇:理论流变、启发与反思》一文有幸荣获《旅游学刊》2020年度优秀论文奖,心中充满了感谢与感恩。

感谢我的学生们,正是因为课堂讨论中,现有流行理论无法满足爱探究的你们对旅游中物质、非物质的接触,以及对全身心复杂体验进行解释的渴望,才有这篇文章的萌发。

感恩生活在当下的时代,我们得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西方理论,理解其在不同社会情境下的解释力差异,以更积极的心态加入当下理论建构的话语之中。

感谢《旅游学刊》提供的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编辑部主任吴巧红老师的鼓励投稿,责任编辑刘鲁老师的信任和支持,以及周小芳老师的耐心,还有两位匿名评审专家的宝贵意见。还要感谢《旅游学刊》论文评审委员会的编委专家们对本文的认可。

最后感谢本文的合作者,陈赟在本文涉及人类学与社会学理论部分的讨论与修改,以及与肖嘉颖一起进行教学相长的努力与尝试。

 

作者代表:

张歆梅

复旦大学旅游学系讲师

 

首先,非常荣幸也非常意外这样一篇理论性、思辨性的小文章能够获得《旅游学刊》年度论文奖项!感谢《旅游学刊》所给予的发表平台与机会,感谢评审专家和审稿专家的肯定、鼓励特别是审稿专家在审稿过程中的支持与宽容!

旅游吸引物蕴含着反映人与物、人与社会关系的深刻内涵,理应获得严肃的学术观照。全球移动消费社会,旅游吸引物更以全新形态进入大众(旅游)消费领域和物的研究视野。故从物体系角度对旅游吸引物的探索,兼具理论价值与现实意涵,甚至具有认识论、本体论和方法论意义。有感于此,“旅游吸引物属性之辨”一文试图重新“发现”旅游吸引物的“意义”,并尝试把长久以来备受忽视的旅游吸引物重新纳入研究视域。

借此呼吁旅游(吸引物)基础研究并向勇于坚持基础研究的学界贤达致敬!同时,感谢诸多前期研究给予本人和本文研究的丰富养份和重要启发!

 

张进福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系副教授

 

 

《旅游学刊》
2020年度笔谈“火花奖”论文作者感言

 

非常荣幸,在《旅游学刊》2020年第10期发表的《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转化的乡村旅游机制探讨》获得火花奖。习近平总书记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论"是我党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乡村旅游与"两山"转化存在天然的契合,获奖论文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出发,结合旅游业诠释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这"两座山"之间的辩证关系。论文指出绿水青山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根基与命脉,是乡村旅游实现金山银山的资本,而可持续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产生的金山银山有助于反哺绿水青山。笔者总结中国乡村旅游的实践,提出了“两山”转化的乡村旅游生态银行、合作社与股份公司机制,以及乡村旅游推进“两山”可持续转化的保障措施。主张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两山转化需要:1. 确立社区农民的“两山”转化主体地位。2.构建可持续“两山”转化机制。3. 强化“绿水青山”保护制度。论文致力于总结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实践,为世界可持续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邹统钎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院长,教授

 

我是一个幸运的人。从1998年开始从事旅游研究以来,见证了中国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和跌宕起伏;从2006年在旅游学刊上发表第一篇文章,经历了无数次的投稿、拒稿,学刊在继2013年颁给我年度优秀论文奖和2016年颁给我创刊30周年新锐作者奖之后,第3次给我颁发学刊奖项,这是对我学术之路的最好激励!选择学者的道路,是儿时未曾设想的,但现在我却深深地相信,作为一个对理念世界有所偏好的人,得以以学术为志业,是我所能望见的最好选择。从琴园到喻园到燕园,再回到琴园,学刊伴随着我的成长,是我的学术精神家园。起于观察?构建理论?回答现实问题是我对旅游学术研究的理解,“做有思想的实证研究”是我的学术追求。感谢学刊!

 

作者代表:

李志飞

湖北大学旅游学院教授

(日期:2021-11-17)

 

 

 

上一篇:年会 | 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中的旅游与旅游研究——202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在上海举行

下一篇:年会丨202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优秀会议论文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