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2020《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在广州举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管理世界》杂志社副总编辑苏杨发表《国家公园旅游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关系》主旨演讲,全文如下:
 

 
我是做保护的,但在保护的领域讲以生态旅游为龙头的绿色发展讲太多,常会被人传我是搞旅游的。所以今天我专门说一下,保护圈的人怎么来看旅游:在“十三五”初期,前任国家环保总局局长曾说过,建设国家公园不是搞大旅游;我们再来看上一任的国家林业局局长说的,不能把建国家公园等同于搞旅游开发。这是国内保护领域的官员们的认识,但国际上可不是这样,我很喜欢一本著作《旅游与国家公园》,推荐大家看一下,这本书把各国国家公园的历程和体制分析得非常好。书中提到,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保护地委员会前任主席哈罗德·艾兹维克认为“是旅游业决定了什么才是国家公园”国外的保护专家的认知与国内保护领域的领导的认知出现了这么大的反差,这是为什么呢?是旅游出了问题、国家公园出了问题还是二者的关系出了问题?所以才有了我今天特别想跟大家交流的话题:国家公园旅游与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关系,以下分3个方面表述。
 

一、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及目前认识的不足

 

首先要表述的是,目前的旅游业态存在问题,亟待高质量发展。
 
大家都知道,“十九大”提出来“高质量发展”,当时加了一些限定词,我自己总结以后,其实就是新业态、新动能和新利润。从我们做“保护”的人来看这种“高质量发展”,我自己觉得“保护”是前提。“保护”是一个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就比如我去洱海调查发现,开民宿的人,他们都觉得装了污水处理设施就可以达标排放了,但他们不知道即便按污水排放标准最严格的一级A标准达标,如果按地表水质量标准来衡量,处理过的水也是“劣五类”的水。洱海边建民宿一定会污染洱海这样封闭型的水体,一定会助推富营养化,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关掉民宿是正确的。但旅游界的人对此缺少认知,不知道原来的民宿业态从环境角度来说不可持续的、低质量的。
 
要获得新动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单品必须要增值。这是因为以保护为前提,必须有限制地使用自然资源,做到单位资源环境使用量的产出尽可能提高。从这个角度来说,打卡式大众旅游确实要不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现两山的转化,不仅是发展方式的转变,还有一个生产关系的转变。
 

 
这两个方面的转变,可以具体阐释为:(1)新旧动能转化就是发展方式创新、生产关系创新。发展方式创新是要从资源融合、业态创新、产业串联中寻找新动能。从文旅融合开始,我发现做旅游的人所理解的“文旅融合”,跟我们做“保护”的人所理解的还是不太一样,比如在中国没有一个做旅游的人会真正发现野生动物资源是一个特别好的旅游资源。然后,我们发现“业态创新”和“产业串联”都是旅游业界从业者和做旅游研究的人应该要做的事情,比如国家公园的特许经营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情,虽然有些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做得很多,但还是远远不够。发展方式要创新,生产关系也要创新,这样才可以获得新动能。(2)要把保护、利用统筹起来。这里特别要提到,必须把旅游的事业属性和产业属性都体现出来。改革开放前旅游是属于接待办管理的,事业属性很明显。改革开放以后,旅游的事业属性反而提得少了。很多老师是做生态旅游的,觉得国家公园旅游是不是就是生态旅游,其实不是,国家公园旅游是真正“大旅游”的概念,下面我再详细说一下。

 

二、中国国家公园和旅游之间的纠葛

 

 
早在2014年,中央的试点方案还没有出台前,吴必虎教授就组织了关于国家公园旅游的讨论会。2015年,《旅游学刊》也组织了一组有关国家公园旅游的文章讨论,非常具有前瞻性。但后来国家公园旅游反而变成了一个敏感词。
 
什么叫做旅游?在相关国家标准里,旅游相关概念的定义是非常清楚的。例如,前往惯常环境以外,出行持续时间不足一年的出行者就是一个旅游者。旅游,包括旅游事业和旅游产业,外延非常广,我们的幸福生活主要从旅游上体现出来,我们大多数活动都属于旅游,包括公益性的部分,希望大家有一个比较好的理解。显然,我前面说到的一些政府部门领导对旅游的认识,是与真正的旅游的含义存在偏差的,这是一种词义弱化后积非成是的结果,就如同长期的一孩政策后许多人错误地将计划生育等同于一孩政策一样。实际上,计划生育的国际通用含义,就是政府有计划地对人口数量、结构进行调控,鼓励生育也属于计划生育。同样地,旅游决不等同于大众观光旅游产业,而是外延广、产业链长、经济属性和公益属性兼备的事业和产业的综合体。
 
以这样的概念认知为基础,可以说,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绕不开旅游,整合设立的国家公园尤其需要。这是因为,中国的保护地普遍存在人、地约束,即绝大多数保护地都有原住民,都有土地不属于国家。这与法国类似,区别于美国。这样,如果没有能让原住民参与受益但又满足保护要求的产业,原住民就会走到保护的对立面上去,这样的产业,各种业态的旅游显然最适合,其他产业(例如农副产品生产)也能靠旅游带动。因此,搞不好国家公园的旅游,尤其是以特许经营制度支撑的生态旅游,就形不成利益共同体,形不成共抓大保护的生命共同体。
 
要搞国家公园旅游,从产业链各个环节、要素,到旅游者本身,都需要培养。国家公园是真正的瑰宝,保护的要求比较高,在这样的地方做旅游,当然不能按惯常搞大基建的模式来搞。这里我要举一个安吉的例子,大家可能觉得安吉的环境好,但从我的角度来看,有3点结论:(1)安吉是人居环境好,而不是生态好。人居环境是很容易恢复的,但生态恢复是很不容易的。比如说瑞士,大家觉得是人间天堂,但从生态的角度来讲,瑞士是“生物多样性的荒漠”,4万多平方千米的瑞士的生物多样性要比16410平方千米的北京要差得多;(2)习近平总书记讲的中国生态文明的核心是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是要把生态产品给转化出来。我们讲的生态产品,包括科普产业化,这些东西是可以做出来的,而且现在全国做得最好的案例点就在广东的丹霞,它靠生态转化出来的产品已经在市场上获得了比靠基础设施更多的收入,但安吉基本没有;(3)“美丽中国”并不是像“美丽美国”、“美丽法国”一样,仅仅是对人居环境的要求。美丽中国是什么?是江山如此多娇,是国家形象代表。我们建设国家公园是为了形成国家共同意识,保护好只有中国才有的这些资源,这才叫“美丽中国”。但这些资源必须以环境友好、全民公益的方式转化出来,国家公园旅游是一种满足各方面条件的好形式,但要明晰其和传统模式的旅游的区别。自然保护地绝对不能按传统旅游景区的形式来发展,如果走这种外延扩大式再生产的路子,它一定会对保护形成冲击,而且一定难以让原住民直接受益,难以让原住民因为成为利益共同体而成为生命共同体。比如说5A级景区里面提出的要求,比如说交通设施完善、进出便捷等等,这实际上是对5A级景区周边城市的要求,按照这个要求,神农架国家公园现在暂时是合格了,合格的代价是把五座山头炸平,建了一个机场,实际上是对生态极大的破坏。鼓励搞国家公园旅游的同时一定不能按传统旅游的方式来搞。
 
总结起来,“国家公园不能搞旅游”和“国家公园是旅游品牌”,这两种说法都存在偏差。时间比较有限,我简单说一下中国国家公园旅游如何来发展。
 

三、中国的国家公园旅游如何发展?

 

在三江源国家公园、祁连山国家公园,保护的成果如果以特许经营的方式把它转化成产品,真的会让大家觉得中国“江山如此多娇”,产业大有可为。我们拥有资源,现在亟待要通过规范的制度,基于保护的前提把它们转化出来。
 
中国做国家公园旅游,特别强调要特许经营和品牌体系集成,原因是中国的国家公园都存在人地约束,都有原住民,就像广东南岭国家公园有相当数量土地并不属于全民制所有,在这样的地方,我们必须把美国的特许经营制度跟法国的国家公园品牌体系集成起来,实现一、二、三产串联式发展。大旅游,是真的用旅游代替一、二、三产,才能真正把这个事情做起来。我们在法国做国家公园调研的时候,发现他们经过40多年的建设,这方面确实做得非常好了。比如说大家都知道法国有酒庄、奶酪,但我们不知道法国有一系列质量特别好的奶酪是在塞文国家公园里面做出来的,高度樱桃酒、苹果酒是在国家公园的酒庄酿出来的,酒庄本身又是重要的文化和生态特色旅游民宿。在生态保护特别苛刻的要求下种出来的樱桃,经过很规范的工艺技术转化为高度的樱桃酒,再延伸出樱桃酒的巧克力、奶酪等产品,最后有樱桃酒的庄园旅游,把产业链统筹起来,就实现了增值,而且在这个过程中采取一些制度的革新,比如游客可以认领一块樱桃地,参与樱桃酒的制作加工,就变成了私人定制的产品。既有产业链又有私人定制的产品,最后大众观光旅游的恶性价格竞争就消失了。
 
因为国家公园显然是保护要求最苛刻的地方,这样苛刻的地方自然就会有资源环境的优势。有了资源环境的优势,它还有一个国家公园品牌体系,这个品牌体系非常严格,且其产品是在欧盟范围内得到其他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认证的。有资源环境优势的产品把它转化为产品品质的优势,而且又通过品牌体系把它体现为价格优势和销量优势。这种转换:资源优势就是绿水青山,价格销量优势是金山银山,它最后是在环境友好和社区参与的情况下实现刚刚讲的单品价值的提升。所以在法国的很多大区公园和国家公园里面,居民收入并不比周边城镇的低,这样才真正让居民明白了形成利益共同体才可能形成共抓大保护的生命共同体。
 
但在这个过程中,仅仅发展方式的创新是不够的,还必须辅之以治理结构的创新。在中国国家公园的人、地约束下,公益要求严格的特许经营制度就属于这种创新。必须有这种创新的原因是社区难以自发进行业态升级和产业串联。而国家公园社区的传统利用,尤其是与收入目标挂钩的传统利用,易于与保护形成冲突。在同等的资源利用水平下,改变资源—产品—商品的技术路径、实现增值,就可能保护、增收目标兼顾,且使保护直接有利于增收。但这种业态升级和产业串联,需要外来的企业和技术力量,与国家公园社区形成利益共同体才可能实现。以三江源国家公园的黄河源区为例,依托特许经营制度形成了下图这种利益结构,使国家公园的生态旅游得以开展,牧民依靠保护好的野生动物资源实现了不损害资源环境的增收,收入已经高于国家发的巡护员工资。

       

         

时间有限,有些细节来不及说了, 最后总结一下:
 
国家公园不是旅游景区,但应该发展国家公园旅游。国家公园旅游应该是一种体现“大综合、大学科、大投入”的大旅游。国家公园的旅游业态创新要更多体现公益性,国家公园的旅游业包括了更多科普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以生态系统保护为前提,还能够带动区域绿色发展的国家公园旅游,需要以国家公园体制和国家公园品牌增值体系为基础,空间上则可以落地国家公园特色小镇。这样的旅游,也才是高质量的旅游。

上一篇:预告 | 2021年《旅游学刊》“中国旅游发展笔谈”栏目选题

下一篇:年会丨刘慧梅:身心整体观视角下的休闲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