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2020《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在广州举办,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吴承照教授发表《可持续性与旅游规划核心技术的应对》主旨演讲,全文如下:
 
大家好!我今天分享的题目是可持续性与旅游规划,可持续性一词的内涵可大可小,小到我们每个人,都有可持续性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大到国家、城市、保护地,也都面临可持续性的问题。这次疫情是不是涉及到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启示我们要在一个更大的时空背景下来认识旅游,疫情在大的时空下只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点而已,而且这种影响也不是我们旅游造成的,对旅游的影响也是暂时的,所以我对旅游与疫情影响考虑得较少。不过这次有点特殊,同地球生态环境变化是否有关系,需要深入研究。今天讲的内容就是在疫情期间利用闲暇时间,对我们这几年所做的一些规划以及写的一些论文进行反思:这些论文的意义在哪里?我们到底对于一个国家、对于一个城市、一个保护地起到多大的作用?

 

 
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大家作一个简要的回顾,包括我的反思和心得。首先,30年研究历程的思考。我们30年做研究、做规划,从宏观现象到内在机理,不管是说旅游两个字还是不说旅游两个字,实际上跟旅游都有关系;其次,更重要的是旅游规划,在新时代旅游规划的责任担当,在众多的规划之中,我们旅游规划到底处在一个什么位置,怎么提高我们的地位;然后,就是旅游规划的一些核心问题。
 
   第一,我的研究历程。我从1986年开始接触到旅游,1997年博士毕业以后,受陈传康先生委托完成了第一本旅游规划著作。之后一年之内就出第二版,本书三年内的发行量达到1万多册。后来第二个领域就是关于游憩的研究,尽管拿到了博士学位,但当时对游憩这个词还是一知半解的,经过了二十年之后才理解这个词的内涵,在这当中从一个整体性的研究转到专题研究,开始进入了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地研究领域,其属于一个专项的领域。虽然该领域的研究国际上已经有100多年历史了,但对中国是新生事物,所以我们做的第一件事是把国际上最经典的著作引进到中国来,借鉴别人的经验;第二步,我们做我们自己的事情。我们前几年做的是引进,通过最经典的几本著作,搞清人家怎么思考的,他们的重要成果是什么,做了哪些事情。后来做的更深层次的研究就是旅游景观,旅游跟景观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我们究竟从景观中获得了什么,旅游了几个小时之后,景观环境究竟对人产生了什么影响,这个景观里面哪个要素对你起了关键作用。举一个例子,我们说这片土壤长了一种植物,植物对土壤的依赖是因为这里的某一种养分对这个植物起作用,而并不是依赖土壤本身。我们理解了这个原理之后就知道了只要有这种养分,这种植物就长得好,所以无土栽培就出来了。实际上我们研究旅游也是这个问题,我们到一个地方,到一个国家公园,到一个遗产地或到一个城市去旅游,是哪些重要的要素真正对你精神、心理产生影响?我们研究必须要把这些要素提取出来,其他的都是可以被替换的背景,但是核心要素是不可以被换的。这个要素跟你的愿景、行为和期待到底什么关系,这是需要我们搞清楚的。我们这几年做的事情就是在这些方面反复做实验、验证,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识别关键的元素,识别之后推动我们的规划向更深层次的发展,更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个地方面临的问题,而不是泛泛地都是用常规的模式来做。
         

                 
第二个问题,旅游规划。如果在更大的时空和社会经济背景下来看旅游,旅游就是人类的一个活动而已,这种活动在人类的发展当中有重要的作用。我们规划要跟着这个去变,因时因地而变,规划是要解决现实问题的,其中有两大背景需要注意,第一个生态文明建设,生命共同体;第二个,就是全国都在谈的国土空间规划,整个规划体制有一个根本的变化。总体来说,底线思维、绿色发展、用途管制、集约高效,这是我们国家目前两个大背景。在这个背景下,我们旅游规划处在什么位置,我们旅游规划在生态文明建设当中到底能发挥什么作用,这是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我们不可能脱离生态背景去谈旅游规划。
 
另外还有两个重要背景条件,一个是科技的迅速发展,使我们拥有更多的时间资源,有闲暇,过去农业时代、工业文明时代没有闲暇时间,现在很多社会中坚力量也是没有时间的,但是整体的节假日制度越来越多,我们工作时间在缩短,闲暇时间资源增多。还有一个是信息资源,我觉得这是现代发展条件下我们拥有的最重要两个资源。这两个资源的出现就带来了整个社会重建,个性重建和家庭重建,这个重建的基础就是闲暇时间,有了时间,我可以自由地去发展我想做的事情。我们每个人都是三维结构,首先,你是一个普通的人,物质世界中的碳水化合物;其次,你是一个群体的人,一个班级或者一个单位的人,具有共同的特点;最后就是个性的人,每个人都不一样,闲暇时间为你想成为你自己创造了条件。整个社会在这样一个时间制度下会进行重建,旅游的内涵将更加丰富,所以我们的旅游理论要适应这个社会转型,而不能局限于自己的东西,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
 
我们要正视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初心背离是最大的问题。旅游规划,规划什么?规划旅游,规划谁想旅游?我想旅游的原因是我心里的一种精神的需求或者健康的需求,但是我们现在的问题是每一个地方发展旅游都把它当成经济、产业,是为经济发展而服务的,这是背离的一个概念。我们把旅游当作经济,要去赚钱,要去发展经济,带来的后果是什么?一个目的地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进入瓶颈,而根源就在于我们的理论初心背离。旅游是社会发展的自然过程,它的核心是社会,现在我们把它当作经济发展,一个地方发展旅游是从经济的角度去看它的资源,搞各种各样的设施,想办法各个环节谋取利益,而不是着眼整个国家、整个国民社会、整个城市区域的发展,核心需求是什么。
 
另一个问题是理论和技术滞后于实践。我们讲了很多哲学思想很多理念,如何落实到实践层面,由于我们的技术水平滞后,无法识别这个地方真正的价值,只能按照标准规范划分资源等级。而对于它真正的特质,吸引特定人群的核心要素,我们只是泛泛的谈一谈,这是我们旅游规划与发展最现实的一个问题。
 
我们的担当是什么?旅游规划要回归生活,要回归社会,不要去搞高大上,不要仅以发展经济为目标,要以社会健康发展为己任,我们做的事业是社会发展的事业,我们是为国民、为社会健康发展来做这一项研究。经济发展是红利,社会发展才是根本,社会发展好了,伴随的是经济发展。旅游业恰恰是能够通过社会发展来逐步解决经济发展问题的产业,这才是我们的着力点。但是现在我们观念还没有转过来,还在强调经济,把社会发展置后,这是理论上的一个大问题。我们必须要转型,以社会发展来促进经济发展,这就是旅游业的优势。站在这个角度,我的一个观点就是旅游业在社会健康发展中应当有它的地位,在国家战略中应当有核心抓手,在众多规划中有自己独特的视角。
 

 
再一个问题是要提高我们的科学地位。我们要有发言权,核心是要有自己的语言体系、技术体系,所以要重视旅游规划的理论体系。社会发展联动经济发展要服务于国家战略,服务于地方战略,而不是一个产业;我们要放眼更大的时空来看这个问题。价值观的问题,跟我们每个人相关。你作为这个专业,你的基本观念是什么,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追求,有不同的视角,我们做旅游规划的价值观是什么?回归初心、回归社会,为人民服务是我们旅游人的价值观。我们的规划是为人民的,为大众的,我觉得这个立场要站稳,我们的规划思路和方法都不一样,我们看到一个地方的优势也不一样。旅游规划应该成为国家战略,区域发展的一种重要工具,它应该是政府、企业决策的重要依据。我们要做的是要提高它的前瞻性,不能就事论事,我们要在更大的时空下来做这件事情。要创新方法技术,就要有核心的东西,现在我们的核心东西不过硬,所以要提高客观性,降低主观性,加强逻辑性,深化社会发展性。我们做的应该是为社会健康发展服务,而不是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目标,这两个关系是不一样的。
 
旅游规划最核心的东西是什么?在新的生态文明和国土空间规划框架下,旅游规划的作用是什么?新的国土空间规划是五级、三类、四类体系,旅游规划的四类体系基本具备,但是不完善,怎么让它更加完善,关键是在五级三类当中,我们能做些什么,我们的地位怎么提高,这个是需要我们好好考虑的。旅游规划具有双重性,一个是社会属性,一个是经济属性。我们现在过度关注它的经济属性,而忽视了社会属性,这是旅游规划存在学理上的一个困惑。旅游需求是主体性的,是一种精神、心理上的需求,但是旅游是服务经济这一事实,又使其具有客体性。旅游业是为满足主体需求而提供的相关服务业,意味着要建酒店、交通等,这是客体性的。现在的问题是满足这个需求的核心产业到底是什么?这一块是非常缺的。我们现在的规划更多的是经济产业,吃住行游购娱都是服务的。那么核心产品是什么呢?没有。产品生产的服务是什么?这一块也是空白的。一边是主体,一边是服务业,中间缺失了谁生产什么产品来满足主体需求,就是这样一个问题。
 
对于一个目的地来说,一个旅游规划最后落地一定是落到一个具体的地方,例如落实到城市的某个区如何发展。景区、遗产地、保护地和城市都有它自身的属性,自身的一套法规、规则,然后把旅游加上去,那么是本体属性决定旅游形态还是为旅游发展改造这个本体,这是一个学理上的问题,是一个基本的价值观问题,是一个以供定需还是以需定供的问题。我们现在很多只关注经济发展属性,忽视了社会属性,往往是以需定供,不管是遗产还是保护地,都将旅游放在第一位,这个区别就由此形成。而区别的核心是:满足需求的核心产业是什么?我们到一个地方旅游要的是满足自身精神需求的事物,什么学科来研究这个方面?我觉得这一步是缺失的,理论方法的缺失直接导致规划演变为策划出点子,就变成了搞项目、变成了编口号造形象。
 
你为什么要到那个地方去旅游?是因为那个地方的特质,是因为那个地方空间的独特性和游憩性,你期待能满足你内在的需求。现代旅游从视觉感知走向心灵的认知,在任何一个地方,视觉感知是第一层的,但实际上我们更重要的是心灵的认知,以心灵的空间满足心灵的需求,这个放大一点就是社会的健康生产与发展。我觉得这就是景观游憩学,例如像我们这样一个会场是一种景观,这个景观会对每一个人产生影响,但真正吸引你的是学术报告的内容,学术报告的内容是核心,引起了你对这个会场的感知,会场交流的信息,是你所需要的,这就是你来参加这个会议的原因。这就是景观空间与心灵认知的交互作用,这就是社会的健康生产,以游憩发展促进经济发展,这是核心产品设计的关键问题。为什么古典园林、名山大川、历史古镇经久不衰?是因为有限的物理空间与无限的心理空间融为了一体。古典园林是一个心理空间,它的物理空间很小,但你进去以后,使你的心灵无限放大,成为一个精神空间,这就是东方古典园林最精华的地方。名山大川、历史古镇是物理空间与行为方式的统一,不仅要保护物理空间,更重要的要保护适应这类空间的行为方式,这样才能保护核心体验价值;还有一些精品酒店,你走到那个环境下,尽管它是酒店,但是你有一种独特的感受,它就是一个心灵的地方,行与心合一,地与势合一,这就是旅游要追求的。各种类型的空间最后的特质就是心灵的认知,这需要专业的游憩设计师、游憩规划师来设计产品,而不是泛泛的服务经济配套产品,这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游规划作为一项社会与经济工程,其基本架构是一个目标三个协调五大体系,一个目标就是生态文明,也就是国土空间规划的目标,人地和谐、融合发展。旅游就是人类的一个活动,跟其他的活动是相互伴生的,在一个空间也是相互共融的,和谐共生融合发展就是我们旅游规划的目标,我们是生态文明这个家庭当中很重要的一个成员。要做到这点,需要做好三个协调:1. 空间协调,要保护好也要利用好,不是只利用不保护,只保护不利用也不行;2产业协调,综合发展;3服务协调,特别是公共服务,城市做旅游的不应该独立成一套,应该是把现有的公共服务提升,然后跟各个景区、各个类型的空间独特性结合在一起,公共服务体系加个性化服务体系,这才是一个城市旅游最重要的基础。
 
大体系主要包括:1价值体系,旅游规划需要有底线思维,不能无限的膨胀;2理论体系,尤其是产品理论体系,个体与服务之间的环节必须要加强,这个环节核心是满足需求的产品,其他的交通、餐饮、住宿都是支撑条件;3技术体系;4运营体系;5治理体系。旅游规划不单纯是空间形态规划,运营是很重要的一环,运营不好的情况下,空间规划再好也无济于事。
 
旅游规划技术路线图有5个关键环节。我们的规划思路以及整个规划方法论要进行调整,要以目标为导向,而不是以资源为导向。
 
第一个是目标愿景。目标与目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时候一致,有时候是背离的,我们很多情况下不自觉的把这两个混在一起,使其产生矛盾。目标是大且统一的,例如实现生态文明和人地和谐就是一个大的目标。但是目的是什么?发展经济就是一个目的。经济确实要发展,但更重要的是在国土空间当中,所规划的地方能够为国家、为国民贡献什么,如何可持续发展,要用大视野来决定自己所能做的事情。再一个就是空间与效益,旅游规划的目标一定是追求综合效益的,旅游发展通常一定会伴随相关效益,如果仅有一个效益,旅游规划就是有问题的,这个地方肯定是不可持续的。所以综上,我们要坚持目标导向。用户价值导向以及可持续性导向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就是路径的选择,路径的选择要避免使地方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又回到原点,切忌使旅游地发展大起大落。一些地方主题公园的兴衰就是教训。
 
 
第三个是发展动力。发展动力当中,基础是需求与市场,人们往往忽略景观与产业中间的环节,这是目前最大的一个缺陷。从景观到产业中间有几个环节:首先是对主体的价值,这个价值中可以利用的资源是什么,不是一个泛泛的资源概念;然后就是特色,特色可以变成消费的产品;最后才是产业,从景观到产业的这些中间环节就是核心技术。现在我们往往将资源分类后就策划产业,省略中间的环节,往往会导致规划落实困难,针对性不强等。另外重要的是要判断你是做一个独立的产业还是与部门融合,再就是利用好品牌与形象这个发展动力。现在国土空间规划,除了一张蓝图之外,更重要的是蓝图后面的几个环节,其中一个环节是必须要回答:这个规划如何实施?这个地方将来持续发展的动力是什么?我们旅游规划也必须要回答未来持续发展动力的问题。
  
 第四是沟通决策。规划是统一意见的平台。发展必然涉及到各种各样的利益主体,各自讲述各自的利益诉求,然后通过规划来统筹,所以制定规划必定需要沟通决策,并且要全方位的来沟通。
 
第五则是评估优化。包括动态监测、科学评估、社会监督、即时调整。
 
在整个过程当中,有多学科参与,这些学科是一个个音符,如同一个乐谱演奏中,在某一个音节发出优美的声音,多学科在一起演奏一首优美的交响乐。
 
旅游规划有很多新方法新技术,以人流、心流为目标的行为需求信息获取技术,以价值为目标的目的地数字景观信息系统,基于特定人群游憩需求的多维空间与活动配置交互系统,景观游憩价值识别与交互影响效率评价方法。旅游规划也有很多模式,有地理学、生态学、风景园林学、文化消费模式等,但是都要回到生态文明框架上进行统筹。
 

 
我的这些思路不是空穴来风,主要来自我本人的实践总结,也来自对各类现象的长期观察和思考,举3个案例来说明。
 
第一个是太原市,太原市的国家战略定位是国家文化旅游名城、国家区域中心城市。规划初,我们首先思考一个问题:旅游在这两个重大目标当中有什么作用?太原发展到底缺什么,把这个问题想清楚再来做工作,利于服务更大的目标,然后思考怎么将太原发展与旅游融合,在这个问题上彻底改变他们过去的思路。不是一开始就做资源调查、评价,接着做布局规划。
 
第二个是九龙口度假区。九龙口是中国独一无二的景观,受到广泛关注。从我们规划的角度,九龙口既是国家湿地保护区,又是风景名胜区,还有基本农田,几个区交叉在一起,国家要保护,地方要发展,规划从哪里切入?经过调查,发现这样一个保护地的生态系统是不完整的,规划地尽管在保护地的外围,但我们的规划任务必须要完善它的生态系统结构,这就是社会责任。规划的第一要务是要完善这个保护地系统结构完整性,实现让更多的鸟回归,有鸟就有资源,就有旅游,以鸟群吸引人群,然后还要把生态服务价值产业化,要让老百姓受益。整个规划过程已经脱离了常规的旅游规划的思路,将整个生态体系的构建作为规划的基础。首先是整体怎么进行融合,然后才是发展,所以好的规划一定有它的逻辑基础,有它的社会责任,同时要发展经济。
 
第三个案例是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瘦西湖风景名胜区本质上是扬州古城大遗址组成部分,这样一个被城市包围的大遗址应该怎样进行规划?城景关系如何协调?如何破解保护与发展的纠结?大遗址在中国很多,但是大遗址怎么保护存在很多争论。现在,由于气候变化和各种变化,整个人类面临着重大的生态环境问题,自然资源资本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第一资本,然后才是人力资本、金融资本等,我们要在更大的时空下去思考人类困境的解决方案。对于这样一个思考,国际上的Nature based Solutions(NBS)提出了怎么用自然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核心是用自然的方法来滋养文化、拓展社会游憩动能与推动城市发展、自然资本的创造,然后才是保护与发展融为一体。我们建立了这样一个逻辑体系,响应了目前国际上关于NBS的策略,提出了中国方案,得到了国际认可,获得英国皇家国际杰出规划奖。
 
最后总结一下:
 
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要有大视野、宽胸怀,要深生活、广聚能,要以社会健康发展为已任,以文化复兴与生态稳定为担当,建立以时间为基础的闲暇科学、以游憩为核心的健康理论、以经济为动力的游憩产业、以服务为品牌的旅游管理科学体系。旅游是一个闭环消费体验的过程,其中最关键的一环是目的地,目的地景观价值与资源特色认识的深度与产品业态、服务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目的地可持续性。我们需要认真反思和总结40年经验与教训和研究的得失:技术能使学科具有持续生命力和竞争力、能使每一个旅游人充满自信。规划是大合唱、交响乐,各学科如同不同的乐器,在整体演奏中恰当地发出最动人的旋律。在合适的音节发挥个人作用,最后就是一个最动人的旋律,最振奋人心的大合唱。
 
谢谢大家!
 

上一篇:年会丨严旭阳:新中餐——餐饮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下一篇:欢迎订阅2021年《旅游学刊》